首页 > 资讯 > 业态

互联网思维改变着我们
来源:给谁排水       时间:2015-02-10 10:00:26
分享到:

导语: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互联网和我们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乃至我们每个建筑设计师之间的关系,究竟未来互联网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一起来眺望一下建筑业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已经改造了众多传统行业,比如说,十几年前人气最火爆的是中国证券营业厅,而如今由于人们用电脑或手机交易股票,证券营业厅正慢慢消失;银行业也会步其后尘,现在银行营业厅进入居民区,变成无人管理的社区金融工作站,未来中国的银行可能没有营业厅了;教育业,在线教育将导致成千上万名老师的职业或工作定位重新调整,学校的教育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形式;写字楼与地产业也将受其影响,脑力劳动者办公在家,购物在网上,商业地产可能仅剩下娱乐餐饮业务了,由此可以断定,房地产业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1.jpg

刹那间,互联网思维已经席卷大江南北,未来是属于互联网的各行业都会排着队被革命,已被理论和实证充分,只不过早晚而已,建筑业一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这不是说建筑业与互联网、信息化绝缘,而是技术未成熟、行业时机未到而已。

设计行业存在一些问题:

1回顾我们走过的30年历程,设计行业的产值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本质是靠什么?

靠设计人员延长劳动时间、劳动能力的挖潜。今天,以延长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增长方式开始失效,传统生产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2长期以来,设计行业始终存在三大基本问题:

市场开发的成本非常高;

企业成本只升不降;

企业发展无法借助资本的力量;


3设计师还有时间创作吗?

做设计师这一行非常忙碌,常常是没白天没黑夜的,很多时候晚上回到家,全身就像散架了一样,根本没有精力做别的事了,只想赶快睡觉。本来完成任务的过程更像在制作一件艺术品,可是这么忙,还有时间创作吗?有时间去思考总结吗?

2.jpg

关于未来建筑业的猜想:

以后的工作会不会这样?

 

创意方案:可以在网上建立平台借助全国乃至全球设计师的大脑完成,然后自动转入相应设计机构的项目管理平台!


工程设计:在设计机构的项目管理平台上分派给它的定制设计师。定制设计师由设计群网这个行业平台的会员信用系统一管理对契约的履行。


施工配合:由机构的项目管理平台协调定制工程师团队与项目所在地的本地站共同协作,提供最后一公里的客户线下服务;


瞧:建筑设计服务全新的互联网化全链条生产方式!


3.jpg

从此以后

针对房地产商:

开发商不用再拘泥于同一家设计公司的合作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发商可以扩大合作单位范围,放宽设计视野,结识更多的优秀设计师。


将设计项目产品分包(如住宅单元户型、住宅建筑立面等)并将产品设计需求投放到网站进行公开招标,吸引网络各方的设计师参与投标,寻求最适合该地块的产品设计。

4.jpg

针对设计管理公司:

网络不仅可以帮助设计院以低廉的价格共享网络图库,提升设计公司资源,扩充资源信息,省去了自行耗时费力的整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公司形式参与网络投标,减少公司空闲档期,提高公司产值;



或者以公司形式在网站发布投标,分包部分工作内容,让网络各方设计师参与设计,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缩短项目设计周期。


依托互联网平台,设计院接活也不用“靠人际,拼回扣”,那些没有资质的设计公司也不用“看人脸色,屈居人下”,而是可以实打实的靠自己实力说话,帮助公司开拓市场,与新兴开发商接洽业务。

5.jpg

针对设计师:

在互联网有偿的竞争体制中,设计师不再是单独的设计个体,而是代表着一个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设计公司,去尝试多样化方案设计,增加个人与开发商、个人与其他设计师之间的设计互动空间、促进交流,快速获取房地产设计信息,提高个人设计能力。


有了互联网这个可以展示个人能力的媒介,设计师不用再奔波于工作单位,在家里也能完成设计工作,也可同时为多家设计公司服务,提高个人影响力。

6.jpg


设计师也过上了理想的soho生活:


7.jpg

让我们从格间走出来

8.jpg

开始做个自由职业者

设计师生活和工作的某一空间,它可以是设计师的住宅;设计师的日常工作空间;也可以是设计师群体的交流场所;它包括你自己设定的未来工作、生活的方式,建筑周边内外环境;舒适度、情趣氛围和一切你想表达的内容,甚至还有一条狗和狗窝!

9.jpg



互联网思维究竟会给建筑业带来什么好处呢?

 

10.jpg

一是超越客户价值的用户价值思维。互联网大量产品免费,收费是小部分,但互联网企业对免费用户关心备至,极力做大免费用户群,逐步将免费用户转换为收费用户,免费用户始终是用户群中最大部分。相对建企,产品不仅要考虑大业主的满意度,也要考虑小业主的居住使用体验。让不直接向你交费的用户(小业主)叫好,去影响大客户(建设方),让大客户离不开你,这才是终极品牌建设。


二是透明化思维。要放弃靠不透明才能赚大钱的思维,不再把关系竞争力作为主要竞争力,要建立在透明化时代,靠能力、靠价值赚钱,通过市场化竞争获得优势,而不是私底下交易获利。这就要在战略、品牌、成本能力上建立竞争优势。

三是扁平化思维,即建立“大后台,小前端”的管理体系。3~5个层级让企业与项目信息对称困难的建企,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准。互联网在BIM技术的联合作用之下,将实现扁平化的“大后台、小前端”的管理模式,高效率而低成本,支撑和管控能力都将大为提升。为了做大,不断增加控制层级相当危险。互联网时代,做大不需太多的层级。

四是一切数据化,大数据成核心竞争力。一切业务、技术和管理信息都将数据化。社会和行业都将进入大数据时代。建筑作为最大的数据行业之一,又是最没有数据的行业。在互联网和BIM的双重作用下,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将逐步体现。项目的工程量、建材和设备的产品数据浩如烟海,建企的大数据库将是行业的门槛之一。没有企业大数据库,管理和采购竞争力都将无从谈起。

五是品牌竞争和粉丝经济。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充分传播,信息过载,若没有品牌号召力和拥戴你的粉丝,在市场上是很难立足的,信息的潮水将瞬间淹没你。建企需要独一无二的品牌个性,需要一小批战略级客户(粉丝)围绕着你。否则关系战、价格战将耗尽你最后一滴血。

六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民主的精神将占据管理主导思想。企业内部的等级文化将弱化,部门壁垒需要拆除,更为平等。在企业社交平台上,各有专长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小组,可以成为部落中心,决策是自下而上的民主过程,不需行政太多干预,却能自我组织和严格监控运营。
  

当然互联网在变革建筑业的过程中,会与BIM技术联合作用。在这一变革过程,尽早拥抱互联网、尽早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建企将获得生存权和发展权,反之将逐步被边缘化。

 

同时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也是相当成功

案例一:万科成功抬高房价

万科在南京有个项目,曾经以6000左右的项目开盘,但滞销,以2007年拿地楼面价4059/平米的成本推算,完全不赚钱。项目所在区域是集体土地,小产权房为主的铁心桥区域,不是主流地产板块。而项目紧邻加油站,交通要道卡车来往众多,临近殡仪馆等恶劣因素,造成客户认知心理障碍,卖的不好自然不奇怪了。20099月份重新开盘,推出234套,认购225套,均价10570元,毛利率14.5%,创造了千人抢房的风潮。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互联网媒体的应用,南京万科请南京本土的某说唱团体,创作了一首南京话《房的一米》FLASH动画,形成了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歌曲里面用南京话唱出了一些刚需的心里话,比如:买房不能买太大,丈母娘会幻想来住一下;买房不能买太小,老婆蹲不住老会往外跑!房的一米(烦的一米是南京口头语谐音)房的一米诶……

同时期,万科顺势推出了万科小红人形象。通过示范区营造氛围,淡化地段的抗性,售楼处的布置和样板间装修也完全以年轻人喜欢方式呈现。项目产品以调整为70平米的复式两房以及108平米的三房,并且有赠送面积。另外采用各类拓客手段,挖掘目标客群,比如上街派发红玫瑰,而来电来访在高峰期的三天分别突破了600组和800组大关。

项目推广结束互联网推广成绩如下:南京本土社区西祠胡同首页热点聚焦新闻位,转帖300个讨论版,谷歌搜索结果达到13200000条,365地产家居网首页连续出现15天相关讨论,歌曲创作者一天赶五家媒体专访。

从眼球效应,到人气积累,再系统的导入项目,进行成功的售卖转化,互联网功不可没。而后来,南京公司在互联网不断尝鲜,比如淘宝卖房等举措,均受到此次互联网营销的影响。

利用互联网营销案例二:携程网成功pk酒店管理公司

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没能有一种新的渠道模式去叫板携程,因为携程已经把线上分享、预订、支付做到了最强,现在延伸到了线下,把酒店的前沿服务如交通也给接上,把后续服务,旅游景区也接上了。

这就是基于未来的市场竞争,携程在建立线上渠道的生态圈,并且线上传播与分享(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模式)做得比酒店好。在市场生态中,如果酒店不做这样的整合,最终会沦为渠道商的供应端。客户将需要更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将进一步拉动酒店产业链由单一线型向生态型进化。酒店的上下游、客源、支付方式、订房方式和沟通方式都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谁能跟得上这样的转变,谁才是未来业态的领导者。不管你的管理公司现在多牛,如果你的生态圈没有建立,沦落为供应端只是迟早的事。现在酒店生意不好,许多人会归咎于形势,其实是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国八条”动了我们的奶酪。

11.jpg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坐的住吗?我们的设计师们是不是还在埋头做设计吗?兴奋吗?是否盼着互联网思维尽早革命了建筑业呢?为了促进我们建筑行业以后的互联网变革,为了实现soho自由工作,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为未来做准备,奔跑吧,设计师们!!